高校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和关键,在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特殊作用。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要通过理论引擎、业务引力、平台引路等,不断增强教师的“政治三力”、育人教导力、社会服务力,使广大教师自觉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
以理论引擎锻铸师魂,增强“政治三力”
理论清醒,方能思想坚定;信仰执着,方能行动自觉。要强化教育引导,不断增强教师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聚焦理想信念教育。依托党组织生活、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组织教师通过集体学习、主题教育、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聚焦国情教育。组织开展“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学习和革命教育基地体验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深入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充分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聚焦“五个认同”教育。举办升旗仪式、专题纪念大会和“主题党日”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教师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业务引力提升师能,增强育人教导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加强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不断增强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育人教导力。
提升业务素质。分类实施校院两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关于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等的业务培训。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优质课程资源库,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和跟岗学习,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通过搭建青年学者工作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平台和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提升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的能力。
提升科研能力。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研专项,引导教师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的研究。同时要将理论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向学生讲好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讲好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典型故事,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升育人水平。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立以思想政治课程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骨干、专业教育课程为支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引导教师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备课授课、质量评估等环节。遴选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流课程、教学名师,推行集体备课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平台引路汇聚师智,增强社会服务力
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要搭建教师社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教师智力优势,不断增强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社会服务力。
强化智库建设。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平台,引导教师围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当好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
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研究,提升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平台,开办普通话培训班,组织教师通过“大学+小学”等协作方式,帮助提高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师生的普通话水平。
强化社会实践。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有益经验。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组织教师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科普宣传、科技指导等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创新、基层治理等深入开展调研,形成含金量高的调研成果,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